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眼下,“双十一”购物节已拉开帷幕。平台电商与银行业金融机构摩拳擦掌布局了各类信用卡透支、分期付款、支付优惠等消费金融促销活动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“着力扩大内需”,并强调“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”。毫无疑问,以消费拉动内需,畅通国内大循环,将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。
消费“马车”跑得好,金融支持少不了。近年来,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创新,消费金融以其便利性渐渐受到大众的欢迎,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提前消费或者分期付款。每到“双十一”购物节等重要消费时点,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消费金融创新产品,立减、打折、分期、免息,轻松嵌入百姓消费各应用场景,为扩大居民消费、释放消费潜力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然而,值得关注的是,部分消费者在面对各类促销时,并没有合理评估自己的收入水平和还款能力,过度消费,产生了过大的财务压力和债务风险。过度提前消费、超额消费、信用逾期等问题屡见不鲜。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,既习惯线上消费,又具有信贷消费意识,已然成为消费信贷市场的主力军。而他们的金融素养水平却相对较低,存在着在消费方面缺乏理性、在借贷方面缺乏谨慎、在财务规划方面缺乏技能的问题。
人民银行发布的《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(2021)》显示,虽然总体上我国消费者在金融态度上的表现较好,但金融消费者的复利意识和贷款知识还存在不足,部分金融消费者需要提高债务管理能力,减轻个人债务负担。
未来,要真正发挥金融对消费的拉动作用,更好释放消费潜力,无疑需要市场各方发挥合力。金融管理部门建立起适应市场新特点的制度规则,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知识普及,帮助消费群体培养理性消费、适度借贷的理念,消费者自身则需提高金融素养,加强风险防范。三方共同夯实消费市场良性、稳健发展的根基,促进形成金融支持消费的良性循环。
首先,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大消费者保护力度,倡导理性消费、适度借贷。这几年,消费信贷搭上金融科技的“快车”加速发展,为消费者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新型信贷产品,在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同时,也缓解了即期付款的压力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承担起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,一方面,既要在资质审核、发放流程、风险防控方面多下一番功夫,又要多释放一些诚意,把金融产品设计得更简单、更可达,满足消费者真实合理的消费需求;另一方面,加大金融知识宣传和普及力度,培育理性消费、适度借贷的理念。只有做好消费者保护工作,营造健康、理性的消费金融生态,银行机构和消费者才能从行业长期稳健发展中持续受益。
其次,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风险监管,完善信息共享。一方面,要制定统一规则,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,加强对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和监测,督促消费金融各方诚信、规范经营;另一方面,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,完善个人信用体系,帮助消费者充分了解和掌握自身负债水平和真实还款能力。
再次,消费者自身应主动培养适度借贷的习惯,多一份冷静与理智,凡事量力而行,消费量入为出。一是消费者应了解网络平台贷款、信用卡透支及分期等借贷产品的基本规则,知悉借贷息费价格、期限、还款方式等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,切勿以贷养贷;二是消费者需掌握基础的金融知识,了解各类金融产品及其风险,提升自身的金融素养,合理使用金融服务,同时,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,只为必要的消费负债,并量力而行;三是消费者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,选择正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,并确认其是否取得相应的金融业务资质,详细了解具体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收益和风险,切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。
标签: 良性循环